发布日期:2024-11-04 21:41 点击次数:108
对近年来业绩承压、管理层“换血”的中国太保而言,超预期的表现是一针“强心剂”。
10月30日,中国太保(601601.SH)披露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、归母净利3105.64亿元、383.1亿元,同比增幅为21.3%、65.5%。
第三季度净利同比增幅高达173.6%,创下10年间三季度利润的最高增幅。
其实自2017年起,中国太保营收增速持续回落,至2023年告负;2020年起净利持续波动,增速在2023年降至-27.08%。
在困境中挣扎的不只中国太保。
受疫情、经济环境、国际形势等因素影响,保险业近年挑战重重,人身险行业受冲击尤甚:
一是销售端承压,作为“主力军”的代理人自2019年后持续缩减;
二是产品竞争加剧,保险产品虽然在利率下调、权益市场波动的环境中重获生机,但行业“内卷”加剧、同质化严重,不少公司一味拉高定价、以致出现利差损风险;
三是利率下行叠加投资端波动,人身险公司普遍陷入“资产荒”困境。
挑战之下,各公司纷纷开启转型动作。太保寿险就曾于2021年聘任原友邦保险区域首席执行官蔡强为总裁,亲自“掌舵”名为“长航行动”的转型计划。
上半年,“长航行动”行至二期,作为“舵手”的蔡强也在新一轮的管理层“换班”中到期离任。
今年以来,中国太保人事变更频发,集团、寿险、产险均已开启交接。
年初,傅帆获批出任中国太保董事长、赵永刚出任总裁;年中,太保寿险选定李劲松为总经理、赵永刚兼任董事长;10月,太保产险选定合规负责人陈辉为党委书记、临时负责人。
从三季报看,新管理层“接棒”后的第一份“成绩单”,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。
但也需注意,三季度的保险业在负债端、投资端都受到了诸多外力加持;新管理层能否抓住机遇、实现业绩目标,仍有待关注。
业绩发布会上,赵永刚表示,未来将持续丰富产品服务供给、优化服务流程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,同时加快数据化转型、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机制。
寿险“深水区”徘徊从三季报披露数据看,太保寿险“亮点”不少:
一是用于衡量成长性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7.9%至142.38亿元,新业务价值率提升6.2个百分点;
二是代理人渠道“量质齐升”,月均核心人力同比增长2.4%至5.8万人,人均首年规模保费同比增长15.0%至6.1万元。
不过参考保费,太保寿险并没有表现出领先同业的趋势。
前三季度保费增速为2.37%,既低于7.8%的人身险行业增速、亦低于5.82%的上市险企寿险子公司平均增速。
即便当下保费已非衡量业绩的唯一标准,但增速落后,依旧反映出太保寿险以“长航行动”驱动的改革,尚未走出“深水区”。
回溯过往,太保寿险曾在2017年迎来强势增长。
银保渠道受到严格监管、业务价值走低的背景下,太保寿险选择放弃银保短期趸交业务,集中精力发展“大个险”。
这一年,太保寿险以27.86%的保费增速领跑上市险企;代理人增速高达33.8%、较排名第二的平安人寿高出9个百分点。
只是之后,疫情爆发、人口红利消失、金融利率下行……经济环境中的变量持续挤压人身险生存空间。
太保寿险在这一阶段承受了较大压力。
2021年,太保寿险发布“长航行动”,具体内容包括从产说会销售转变为一对一销售、从短期激励转变为常态化经营、从人海战术转变为优增优育。
与2020年前后的“筑底”阶段对比,太保寿险当前各关键指标无疑出现显著提升。
但若持续向前回溯,2024年上半年90.4亿元的新业务价值,仍不及2016年同期。
太保寿险相关负责人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,对于未来的产投策略、渠道策略、区域发展及数字化支撑,管理层仍在初步研讨中。
“我们还是希望以客户为中心,考虑经济价值、客户价值、社会价值。”该负责人称,“我们也在认真学习、把握行业的方向与趋势,后续有成熟方案会及时和资本市场沟通。”
“长航”改革步入二期前总经理离任后,“长航行动”并未暂停。
2023年业绩说明会上,时任太保寿险董事长潘艳红曾表示公司上下对转型方向共识一致,“长航行动”已由一期进展至二期。
对比一期的个险培优,二期聚焦多元渠道、全面运营、战略管理闭环三大主线,希望实现客户价值、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。
其中“1+X”的多元渠道经营,即是以代理人渠道为核心,将银保渠道打造为寿险价值贡献的第二支柱。
人事变更也体现出,太保寿险正重拾对银保业务的关注。
7月25日,太保寿险公告由曾经负责银保业务的副总裁李劲松接任总裁一职。
李劲松曾对媒体表示,公司银保渠道已不再片面追求规模增长、更注重价值增长,其重点有三:一是好的业务发展模式、二是强有力的管理体系、三是发挥科技力量作用。
产品方面,分红险或成为未来主力。
依照《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》,9月起,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调降至2.5%;10月起,分红险预定利率上限将为2.0%、万能险最低保证利率上限降为1.5%。
一方面,主推“保底+分红”形式的分红险可降低固收类产品占比,优化保险公司负债成本;另一方面,分红类产品也可在市场环境好时提供高于2.5%的最终收益。
发布会上,中国太保总精算师张远瀚指出,公司分红产品销售能力在加快恢复。
据其透露,太保寿险2023年分红期缴销量较低,前三季度总额约1亿;今年上半年,这一数字已增长近4亿,第三季度销量已超过上半年2倍。
即便撇开10月初分红险下调带来的影响,这一数字仍然较高。
张远瀚表示,公司10月内分红期缴保费与上半年整体持平。“我们在加快分红产品培训,已培训1000名种子讲师。”
张远瀚透露,公司已经完成2025年一季度主力分红产品的研发,将持续支持多元渠道发展,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。
大灾赔付拉高成本
相较寿险业务的“起起伏伏”,太保产险业绩表现相对稳健。
前三季度保费同比增长7.65%至1598.19亿元,增速在A股上市险企财险子公司中位列第一。
具体业务方面,车险、非车业务保费增速分别为3.3%、12.2%,整体综合成本率与上年同期持平、保持在98.7%。
太保产险有关负责人表示,公司综合成本率难以压降,主要由大灾损失持续提升导致。
“我们的目标始终是可持续的发展、有效益的增长。”该负责人称,“对业务品质的管控是经营重点,但今年灾害发生的频率、强度确实都大幅提升。”
据其透露,受三季度台风摩羯、贝碧嘉灾害强度大、范围广,直接影响公司农险等业务的综合成本率。
“从前三季度看,综合成本率在三季度时点,可能(上升)超3个百分点。”该负责人表示,“但延续到全年会有平滑和下降,预计还是会维持比较好的盈利水平。”
投资驱动业绩不论负债端如何波动,本轮A股行情都是“助燃”中国太保业绩无可争议的主因。
三季报发布前,中国太保就已在业绩预增公告中透露,资本市场上涨将带动归母净利同比增长60-70%。
从上半年资产配置情况看,中国太保在A股上市险企中配股比例较高,仅次于新华保险。
不过亦有投资者指出,在高比例的股票资产背景下,中国太保业绩增幅仍略微低于市场预期。
前三季度,A股5家上市险企中,仅中国平安净利增幅小于中国太保,其余各公司均实现70%以上的净利增长、中国人寿增幅高达173.88%。
中国太保有关负责人回应称“公司去年三季度业绩平稳,所以差距不大。”
针对未来投资策略,该负责人表示,权益资产方面将强化主动管理,做好低估值、高股息、长期盈利前景好的权益类投资品种的配置。
新任中国太保副总裁、财务负责人苏罡即表示,公司有针对高股息股票的综合性、系统化选择机制。
“高股息是公司2014年就开始采取的长期策略,”苏罡表示,“行情下,我们会对特定标的的竞争力综合判断,并分析估值水平、分红率、股息率,再定义其是不是在股权价值的股票池内。”
同时,苏罡亦针对近期落地的证券、基金、保险公司互换便利(SFISF)政策工具表示,该工具将有效提升市场流动性,对市场信心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。
“作为国有保险公司,我们将紧跟政策导向,结合权益投资策略考虑SFISF运用场景。”苏罡称,“希望把长期资金优势和短期流动性货币政策支持结合起来,更好发挥保险资金稳定资本市场的关键作用。”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